法院冻结财产都包括哪些
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为了确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可能会采取保全措施,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冻结。冻结财产是指停止被执行人处分或转移其财产的行为,以防止其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那么,法院冻结财产都包括哪些呢?本文将从法律规定、司法解释以及案例判例的角度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下列财产可以依法查封、扣押、冻结或者变卖:
(一)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期限已届满仍未履行的,其可以执行的财产;
(二)被执行人转移、隐匿、毁损其应当执行的财产,致使无法执行的;
(三)被执行人转移、隐匿、毁损其应当执行的财产,或者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形下,其对第三人享有的债权等权利。”
根据该规定,法院可以冻结的财产包括:
- 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已届满仍未履行的可以执行的财产:包括存款、汇票、股票、债券、贵重金属、机器设备等。
- 被执行人转移、隐匿、毁损其应当执行的财产:包括故意将财产转移给他人、转移出境、隐匿起来或者故意损坏财产的行为。
- 被执行人转移、隐匿、毁损其应当执行的财产,或者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形下,其对第三人享有的债权等权利:包括应收账款、股权、投资收益等。
二、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期限已届满仍未履行,且属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冻结被执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员的银行存款、其他资金账户、证券投资账户及其他财产:
(一)转移、藏匿、变卖被执行财产的;
(二)以虚假陈述或者虚假证明骗取执行的;
(三)无财产可供执行的。”
根据该司法解释,法院可以冻结的财产范围进一步明确,包括:
- 银行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等。
- 其他资金账户: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等。
- 证券投资账户: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
- 其他财产:包括不动产、动产、知识产权等。
三、案例判例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0)民他申467号)中指出:“债权人在具有胜诉把握的情况下,为防止被执行人转移、隐匿、毁损财产,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冻结措施。冻结范围应当包括被执行人及其实际控制企业、受其控制的其他个人等名下的银行存款、证券投资账户、不动产、动产等财产。”
该案例表明,法院在冻结财产时可以突破被执行人主体的限制,对被执行人实际控制的企业和个人名下的财产也进行冻结。
四、注意事项
在法院冻结财产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冻结的财产应与债务金额相匹配:法院冻结财产的目的是确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冻结的财产的价值应与债务金额相匹配,不得过分。
- 不得冻结必需的生活财产:法律规定,被执行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必需品和劳动工具不得查封、扣押、冻结或者变卖。因此,法院冻结财产时应注意不得影响被执行人的基本生活。
- 冻结后应及时采取执行措施:法院冻结财产后,应及时采取执行措施,将被冻结的财产依法处理,以实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五、结论
综上所述,法院冻结财产包括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已届满仍未履行的可以执行的财产,被执行人转移、隐匿、毁损其应当执行的财产,以及被执行人转移、隐匿、毁损其应当执行的财产或者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形下,其对第三人享有的债权等权利。同时,司法解释和案例判例还进一步明确了冻结财产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其他资金账户、证券投资账户、不动产、动产等。在冻结财产时,需要注意冻结的财产应与债务金额相匹配、不得冻结必需的生活财产以及应及时采取执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