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被法院查封账户取钱
近年来,随着经济纠纷案件的增多,法院查封、冻结被执行人银行账户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一些被执行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采取各种手段试图从被查封账户中取钱,最终不仅无法逃避法律责任,反而需要承担更加严重的法律后果。本文将就“把被法院查封账户取钱”这一行为的法律性质、构成要件、法律后果以及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够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避免触犯法律。
一、 行为定性及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把被法院查封账户取钱”的行为,可能构成以下几种违法犯罪行为:
1.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被执行人如果在法院已经作出生效判决或裁定,明确要求其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依然私自将被查封账户中的资金取出,就可能涉嫌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2. 妨害公务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被执行人如果在法院工作人员执行查封过程中,采取暴力、威胁等方式强行将账户资金取出,阻碍法院工作人员执行公务,则涉嫌构成妨害公务罪。
3. 其他犯罪
此外,根据行为人具体采取的手段和目的,还可能涉嫌构成盗窃罪、诈骗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等其他犯罪。
二、 构成要件分析
构成上述犯罪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并非所有“把被法院查封账户取钱”的行为都构成犯罪。具体分析如下:
1. 账户被依法查封
只有在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定,对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进行查封后,该账户内的资金才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擅自动用。如果账户并非被依法查封,则行为人不构成犯罪。
2. 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
行为人必须明知账户已被法院查封,仍然故意将账户内的资金取出,才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对账户被查封的事实不知情,例如账户被他人盗用,则不构成犯罪。
3. 造成一定后果
行为人将被查封账户内的资金取出后,需要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例如导致法院判决或裁定无法执行,或者严重损害他人利益,才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取出的金额较小,且及时归还,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则可能不构成犯罪。
三、 法律后果及案例
私自将被法院查封账户的钱取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例如:
1. 刑事责任
如前文所述,根据行为人具体行为和情节,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刑罚。
2. 民事责任
行为人需要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法院处以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
3. 不良信用记录
行为人的违法行为会被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档案中,对日后的贷款、就业等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案例:
王某因民间借贷纠纷被李某诉至法院,法院判决王某偿还李某借款10万元。判决生效后,王某拒不履行还款义务,法院依法查封了王某的银行账户。然而,王某为逃避执行,私自将被查封账户中的5万元转至其朋友张某账户。最终,王某因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
四、 建议
为避免出现“把被法院查封账户取钱”的违法行为,我们建议:
1. 增强法律意识
公民应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了解法院查封账户的法律效力,以及私自取款的法律后果。
2. 积极配合法院工作
作为被执行人,应该积极配合法院工作,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避免采取逃避执行的行为。
3. 寻求专业法律帮助
如果对法院的判决或裁定有异议,应该通过合法途径寻求救济,例如提起上诉、申请再审等,切勿采取违法手段。
总之, “把被法院查封账户取钱”的行为,不仅是对法律的蔑视,更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不负责任。我们呼吁每个人都应该敬畏法律,遵守法律,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