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已查封什么时候才扣押
**法院查封与扣押的区别**
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常见的财产保全措施包括查封和扣押。两者虽然都是对被执行人财产采取的强制性措施,但性质和作用不同。查封是指法院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登记,禁止被执行人处分或变卖财产,以保证执行程序的顺利进行。而扣押则是将被执行人的财产暂时移交法院保管,以待执行程序结束后依法处理。
法院已查封什么时候才扣押
法院查封后,并非立即就会扣押财产。只有在符合以下情形之一时,法院才会将查封的财产扣押:
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的; 有证据表明被执行人正在或者意图转移、变卖、隐匿其财产的; 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者住所不明,且其财产无人管理的; 其他有必要扣押其财产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法院扣押财产必须通过法定程序进行。一般来说,法院会向被执行人送达《扣押通知书》,告知扣押原因和需要扣押的财产清单。被执行人在收到《扣押通知书》后,可以向法院提出异议。如果法院经审查认为异议有理,应依法解除扣押;如果异议无理,法院则会维持扣押决定。
**扣押财产的程序**
法院扣押财产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法官签发《扣押通知书》; 法院工作人员送达《扣押通知书》; 被执行人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者提出异议; 法院审查被执行人的异议,决定是否解除扣押; 法院委托评估机构对扣押财产进行评估; 法院拍卖扣押财产,所得价款用于履行执行义务。需要注意的是,扣押财产期间,被执行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法院解除扣押。如果法院经过审查,认为扣押财产的理由不成立或者已无必要,则会依法解除扣押。
**查封与扣押的法律后果**
法院查封和扣押财产都有其特定的法律后果。查封后,被执行人的财产被登记在册,禁止被执行人处分或变卖财产。扣押后,被执行人的财产被移交法院保管,被执行人丧失对扣押财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
此外,查封和扣押还可能对财产的价值产生影响。查封后,财产被限制流通,可能会影响其价值。而扣押后,财产移交法院保管,可能会导致其价值下降。因此,被执行人应当及时履行生效判决、裁定,避免财产因查封或扣押而贬值。
**总结**
法院查封财产后,是否扣押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只有在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者有转移、变卖、隐匿财产等情形时,法院才会扣押查封的财产。扣押财产的程序一般包括签发《扣押通知书》、送达《扣押通知书》、异议处理、评估、拍卖等环节。查封和扣押财产都会对被执行人的财产产生法律后果,因此,被执行人应当及时履行生效判决、裁定,避免财产因查封或扣押而受损。